在上次的文章中,我们讨论了音乐与哲学的关系(传送门:为什么在美国大学音乐属于人文学科——音乐与哲学的关系),通过一窥启蒙运动思想和音乐古典主义的联系,初步认识了为什么音乐是人文学科中不可分割的一环。今天,我们将音乐和另一个人文大科联系起来,看看在音乐和文学曾产生过哪些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上古时代
要说音乐和文学的关系,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时代。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荷马史诗《伊利亚德》和《奥德赛》作于公元前八世纪,被誉为现存最古老的西方文学之一。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和大部分古典希腊的诗歌一样,这两部史诗作品不是单纯的诗歌作品,而是在希腊里拉琴的伴奏下唱出来的。
《伊利亚德》开篇第一句便是“歌唱吧,缪斯女神!歌唱裴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愤怒”,而《奥德赛》中也有主人公奥德修斯听到一位诗人歌手的歌声流泪的剧情。现在,大部分希腊的音乐已经失传,我们无从知晓荷马的旋律,但是我们从希腊的瓶画中,可以一窥诗人边弹奏乐器便吟唱的场景。
▲ (图为《沉浸在音乐中的俄尔甫斯》,公元前5世纪,希腊瓶画)
二、中世纪时期
时间来到中世纪,欧洲的中世纪是一个以信仰和神学为中心的时代,宗教的权威不仅体现在社会结构中,也体现在文学、艺术和音乐的领域。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宗教音乐,以圣咏的形式在教堂演出。其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段音乐与宗教文学结合的旋律莫过于“震怒之日”(Dies Irae)。
(图为14-15世纪以古记谱法在羊皮卷上抄写的格里高利圣咏)
相传,这段基督教的诗篇是生活在12世纪的信徒切拉诺的托马斯写作的,描绘的是神的最终审判之日来临时的场景,并一直被当作基督教安魂弥撒的一个篇章使用。在中世纪教堂音乐中,这个篇章往往以教堂调式中的多里安调式,以清唱的形式演出,充满神圣、庄严和宿命感。
(图为“震怒之日”歌词)
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都探索过这个音乐形式,比如莫扎特在他去世前未完成的作品《安魂曲》中的“震怒之日”,作曲家在原来的词段基础上进行了节奏型的处理并加以重复,使得效果极其恢弘震撼。
三、浪漫主义时期
欧洲的浪漫主义时期可谓是音乐和文学结合的高潮时期,大量的文学作品被写入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中,包括歌剧、交响诗和艺术歌曲(Lieder)。其中不得不提的是舒伯特以歌德的诗歌为脚本的艺术歌曲。歌德作为欧洲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之一,他的诗歌被众多知名作曲家作为音乐的题材创作。其中舒伯特的最为有名,比如“纺车旁的葛丽卿”(Gretchen am Spinnrade)。
这首艺术歌曲的歌词来自于歌德最知名的长篇诗歌《浮士德》,描绘年轻的女孩葛丽卿情窦初开,在疯狂地爱上了浮士德后又见不到她的爱人,在每日的纺织劳作中叹息和揪心地思念。舒伯特巧妙地运用了伴奏中重复的音型,既模仿了纺车的运作,也给歌曲添加了不安和焦扰。歌曲为主调音乐,女高音的旋律随伴奏一起在d小调、C大调、a小调等调式中转调和跳跃,根据歌词的变化给音乐制造出不同的色彩,时而忧伤,时而明亮,堪称音乐与文学结合的经典之作。
(图为英国画家弗兰克·卡多根·考珀所作《纺车旁的葛丽卿》)
希望本文给对音乐或文学有兴趣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些新鲜的想法和素材。如果你学习IB音乐,这些都是你可以深入探索的主题。
如果你对IB Music感兴趣,想获取更多资讯和帮助,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咨询。继续关注我们,我们会持续提供高质量留学相关音乐内容!